国产天美传媒性色AV_曰本女人与公拘交酡_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江蘇省旅游協會會員服務系統歡迎您 今天:2024年01月02日 星期二

莫讓蹩腳翻譯毀了景區品位

發表日期:2016-09-20       瀏覽量:6250

來源:中國旅游報
 
    近日,筆者到國內一家頗有名氣的景區考察。景區規模不小,當日雖非周末,游客卻不少,景區入口處有4A級旅游景區的標識,資深可鑒。看到景區到處高懸“山莊”的名字,推測應該是早期農家樂的升級版。僅從景區名字看不出它屬于哪種類型,因為這里既不是歷史遺址,又不是名人私宅,也不像度假村。門口有金色的葫蘆高懸,里面宛如街市,又有鼓樂聲聲,實在不知道“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囿于時間限制,沒能游覽全園,筆者重點看了兩個專項博物館,雖然來去匆匆,但印象頗深。一個是“葫蘆文化博物館”,說的是葫蘆的前生今世;另一個是“關東民俗博物館”,講的是關東的民風民情。兩個展館規模不大,但主題突出,特色鮮明,沒有“高大上”的展示技術與設備,但展品真實,非常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若如自家的老物件,讓人睹物生情,與一些大城市里看到的那些冰冷生澀的歷史博物館或專業博物館相比,的確令人耳目一新,這在國內景區中也是不多見的。
 
    然而,在整個游覽過程中,筆者發現了園區中的一大敗筆。或許,在景區管理人員眼中,他們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筆者卻認為這個問題相當嚴重——園區中標識牌上的英語錯漏百出。
 
    在這個景區中,無論是在露天游覽處,還是在展館之中,英文錯誤比比皆是,堪稱“無奇不有”。筆者舉幾個例子:
 
    其一,不應該錯的地方錯了。在景區中,一般導向性的英文標識是不應當出錯的,因為這些標識有固定的譯法,很容易查到。例如,進入園區后有個非常明顯的標識,中文是“游覽前行”并有箭頭指向,而下面的英文是“TOURBE-FORE”。這顯然是驢唇不對馬嘴。
 
    其二,專業詞匯不專業。園區中,“葫蘆”一詞出現的次數最多,在英文中,表示葫蘆的單詞是gourd,作為俗語,使用這個詞是對的,必要時,尤其是在做科學解釋時,可標注其拉丁學名,這是國際通用的方式,用法廣泛。但在展館中,“葫蘆與軍事”欄目下,翻譯時使用了“hyacinth”一詞,這個詞所對應的中文是“風信子”,是花,不是葫蘆。問題可能出在“斷章取義”上,如果在這個英文詞前加上“water”,則為“水葫蘆”,但水葫蘆和葫蘆完全不是一科,水葫蘆常被稱作“鳳眼蘭”,這種植物葉柄部分有點像“葫蘆”,但僅此而已。再者,“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一詞是藏文的音譯,在英文中則多使用藏族同胞的發音“Thang-ga”。展館中對“唐卡”的翻譯使用了“Tangcard”,意思就南轅北轍了,因為card指的是“卡片、紙牌”類的東西,而不是卷軸畫。
 
    其三,套用英文的專業詞語,但把中國獨有的東西說成了外國的另外一種東西。比如“肚兜”,這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于腰間。這個展品下使用了英文“stomacher”,這個英文詞指的是早在15世紀在歐洲就存在的一種胸部飾物,它不是內衣,要穿在外面,功能也完全不同。再如,展品中有個“枕頭頂”,在中國的北方家庭,尤其是滿族人家庭,傳統上使用的枕頭是方形或圓柱形,枕頭的兩頭稱之為“枕頭頂”,枕頭頂繡制是一門頗為講究的民間藝術,這在西方很少見。這個展品下的英文標注為“pillowtops”,乍一看似乎沒有問題,然而這個英文詞語有其專屬對應的物件,但與枕頭沒有關系。它是指在床墊放置枕頭的地方加做的軟墊,床墊類型的專門術語,這個軟墊人們平時是看不見的。比如,英文church可作為教堂或者教會講,但有個前提,這些意思都是和基督教或天主教相關的,就像“廟宇”和“教堂”不可混用一樣,因此,中國的薩滿教則不能說成“SaManChurch”。在展館或文字資料中,還有更加離奇的錯誤,如將“招親樓”標作“BYBUILDING”,把“過大年餐廳”標注為“HADANNU-ALRESTARUANT”,把“春芳牌匾”標注為“Inthespringofaro-maticplague”,更是離譜。
 
    如果說上面所提及的一些英文錯誤尚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來搪塞的話,那么接下來要說的這個錯誤就是不能原諒的,那就是把中國的“關東”標注為“KANTO”。這個詞既出現在館內,也出現在一些宣傳折頁上。“KANTO”一詞本不是英文,而是日本地名“關東”,根據日語發音的英文標注。也就是說,這個英文標注代表的是日本的“關東”或“關東地區”,而不是中國的“關東”,或者說,這里的“TheKantoculture”,不是中國的關東文化,而是日本的“關東”文化,這當然是滿擰了。更麻煩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早在19世紀初,日本曾強占過遼東半島,將其命名為“關東州”,使用的就是這個“KANTO”(在日語中,Kanto還指“間島”,即現在中國的“延邊”,這問題則更加復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使用這一標注,要么承認原來日本占領時的叫法,或者真是指日本的“關東”。這當然是大錯而特錯了,因此,這個錯誤遠比其他錯誤更加嚴重,必須盡快改正。
 
    筆者在現場就曾詢問過,這些英文翻譯是出自誰之手,工作人員回答得很簡單,“從百度上搜來的”。筆者又問,這個景區有沒有外國游客,這名工作人員回答,“非常少,幾乎沒有”。那么,為什么還要做這樣的英文標注呢,對方回答得也很直接,“這是景區A級標準的要求”。筆者相信,這個回答是真實的,而且也是國內部分景區標識牌標注英文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景區不是為了滿足游客的需要,而是為了跨過相關部門的“門檻”,達到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某些行業等級標準。因為沒有這些所謂的英文翻譯,景區很可能就不能實現等級晉升。由此可見,他們考慮的并不是游客的需求,而是景區評等晉級的要求。否則,如果真是考慮到客人的需求,那么有些景區就會嚴格把關、嚴謹翻譯,或者根據市場需求選擇韓語、日語、俄語等語言,而并非首選英語。可見,這些問題的存在,與一些景區沒有真正領會景區標識標牌系統評分標準的用意有直接關系。
 
    實事求是地說,以上問題在我國旅游業界非常廣泛地存在,也并非僅僅發生在景區里,而且許多海外媒體也報道過類似新聞。筆者認為,這些錯漏之所以長期存在,一方面在于社會各界對類似行為的過度容忍,另一方面,是因為景區管理者并沒有把服務游客當做景區經營管理的核心工作,造成管理與服務脫節。如今,社會提倡“匠人精神”,打造“中國制造”的精品,不高標準、嚴要求,不在細微處下功夫,如何體現匠人精神,如何打造國產精品?細節決定成敗,堤潰蟻孔絕非危言聳聽,不要因為細節上的瑕疵,讓他人全盤否定你的努力付出。